南方都市报 2014-05-13 09:22 浏览76次 关键词:编剧,于正
琼瑶起诉于正抄袭,编剧们认为,胜诉的机会不大。
南方都市报讯 昨日上午,“中国电视剧编剧创作年会”在广西南宁开幕,包括高满堂、刘和平等著名编剧在内的近百位老中青编剧到场交流。两天会议都将围绕“如何讲好中国故事”的核心议题展开演讲。会议由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组织召开,5月11日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、著名编剧刘和平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,电视剧工作委员会是个让中国编剧互相取暖、学习、交流的平台,致力于提高业务水平、帮助编剧维权,有着“师傅带徒弟”的意味。会场内,名家对怎样写出好剧本做详细解说,会场外,业内人士也对“于正琼瑶之争”、“演员改剧本”、“一剧两星”等编剧热点议题作出回应。
1
编剧的地位高不高?一剧之本,影视源头,编剧演员没法割裂致辞时,电视剧《长征》、《井冈山》的导演金韬,以导演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身份对着会场编剧二鞠躬,称编剧是影视“第一制作人、创作者”:“没有编剧,导演就没地方使劲,是编剧给导演提供了思想、文化、艺术、社会上的着力点。”扮演周恩来的特型演员刘劲代表演员发言称:“编剧、演员和导演之间都有互相建议权,但要平等,不能凌驾于对方,让对方成为自己的附庸。只有团结才能共赢,演员都明白剧本永远是一剧之本,编剧永远是影视剧生产源头,演员是‘面子’,编剧是‘里子’,面子来自哪,还得靠编剧写出来,皮之不存毛将焉附?”
2
中国剧本缺什么?自己的历史文化形态《雍正王朝》、《大明王朝1566》的编剧刘和平以“讲故事讲什么”为主题作演讲,他认为现在中国的剧作缺少对中国历史文化形态的呈现。他介绍,欧美电视剧发达国家作品中表现的是海洋文化,而中国影视剧中文化形态则缺位,却一味地模仿和借鉴外来剧,“扒了别人的手段,但扒不了别人的文化形态,中国人不是剧里那样做事情的。只有了解自己的文化形态,写出的故事才是中国的故事。”
他拿陈凯歌(微博)的《赵氏孤儿》举例:“现代社会很多人无法理解程婴舍子救孤,陈凯歌要拼命给程婴这个人物找理由,而葛优演起来也特别被动,因为他不明白程婴为什么这样做,这其实是因为那时的普通人没有‘家’的概念,都依附于赵家,程婴的行为体现了‘义’的精神,那是晋朝时的文化形态,这就说通了。”
3
“一剧两星”有什么用?提高编剧写作水平,提高行业门槛刘和平对“一剧两星”政策持乐观态度,他说:“我觉得是有好处的,包括演员在内,薪酬高得不靠谱。‘一剧两星’对剧本的质量和成本要求严,编剧必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。原来谁都敢投资、谁都来投资的现象可能会受到遏制。现在是不管有没有专业水平、资质、责任心的老板都会来投电视剧,因为反正一投就赚钱,为什么不投呢?‘一剧两星’实施后必须弄好作品才赚钱。”
曾担纲《闯关东》、《温州一家人》等名剧制片人的侯鸿亮也认为,当下演员片酬到剧本稿费的许多行业环节要价虚高,钱太好挣,但并非物有所值,一些年轻演员还没拍几部戏就敢叫价一集几十万。
[众编剧说于正] 他是编剧圈的异类吗?李亚玲谈于正:他只是三流编剧
近日,琼瑶正式起诉于正新剧抄袭自己的《梅花烙》,因电视剧版《北京爱情故事》剧本纠纷陷入官司的编剧李亚玲认为,就目前她所掌握的信息来判断,琼瑶很难打赢官司。李亚玲说:“文艺作品中的借鉴、抄袭,创意上的相似与雷同,专业人员都很难界定。我简单看了下《宫锁连城》前两集,戏里融入了其它很多戏的桥段,抄没抄只有编剧自己心里最清楚。”
谈及于正本人,李亚玲说:“像于正这样的制片人也是独一无二的,于正往往把自己的身份搞得很复杂,他很懂得炒作,懂得如何搞信息轰炸、树立自己的品牌。但于正绝对不能代表中国的编剧,无论才华还是作品,都不能够代表中国编剧,我认为他是个非常优秀的制片人,但作为编剧,他只是三流的编剧,三流的编剧就是‘裁缝’。”李亚玲也对当下行业里“笑贫不笑娼”的现象表示无奈。
刘和平谈于正:抄的不止于正一人
刘和平认为当下中国处在商业社会,电视剧行业的各种现象都因商业而起,发生什么都不奇怪。刘和平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坦言:“于正不是在搞创作,他是在赚钱,笑骂由你笑骂。于正现在就是拼命捞钱,甚至不规范地捞钱,等他不抄袭了他就捞不到了。”
虽然于正争议大,但刘和平觉得,于正现象的存在是合理的,“没有于正反而不合理,他也算是一路功夫,也是一派,你不得不承认他有才,不是哪个编剧想学于正就能学到的,正因为别人学不到,他才有市场。现在电视台播出不规范,明明知道侵犯知识产权还在播,这就是因为处在转型期,所有东西都没稳定下来。但于正的抄是高水平的,换句话说是模仿、借鉴,现在凡是同质化、类型化的东西,都是互相在抄。于正如果没这么火,没赚这么多钱,大家也不会说他。但抄的不止于正一个人,我们要说句公道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