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方周末 2014-02-14 23:43 浏览73次 关键词:张和平,冯小刚春晚
冯小刚 资料图片
“要改革导演选聘机制,面向全社会邀聘总导演以及各门类节目的导演”,是中宣部部长刘奇葆2013年6月8日到中央电视台调研春晚筹备工作时强调的。
一个月后,春晚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2014年主创团队名单。冯小刚被聘任为总导演;赵本山被聘为副总导演、语言节目总监;张和平、赵宝刚等四人,被聘为策划。
张和平的身份很多,曾经担任过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总编辑、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总经理、北京市文化局局长、市政协副主席。和冯小刚合作过《甲方乙方》、《不见不散》,和张艺谋合作过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晚会。他现在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。
“搞春晚肯定是一个碰撞的过程。小刚自己也说,他对春晚的改变远不如春晚对他的改变。”张和平在马年大年初九,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说。
张和平也知道观众对本次春晚的各种吐槽,他赞同一个:“小彩旗零点应该露面交待一下,该画个句号结果没画,这是个遗憾。”
冯小刚的自检意识充分表现出来了 南方周末:有媒体报道,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亲自邀请冯小刚执导春晚。选择冯小刚的最大原因是什么? 张和平:接地气。冯小刚的作品跟他的经历是有关的,他不是科班出身,从美工做起一直做到导演,从电视剧做到电影,他被社会承认是有过程的,因此他的作品接地气。李雪健(在2014春晚“先导片”中)说:春晚原来是俩字,亲切;后来也是俩字,场面。这个感受是准确的。我们在追求场面的时候可能忽略了一点亲切。冯小刚用八个字概括马年春晚:真诚温暖,振奋欢乐。对于这个提法各级领导也都很赞同。 南方周末:春晚主创团队是怎么搭建的? 张和平:基本上就是小刚搭起来的,央视、广电总局也对策划名单做了确认。当然换了谁都会找自己谈得来、读得懂的人一起做事。推出“贺岁片”概念,拍摄《甲方乙方》时我是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总经理,和小刚有过合作,他知道我也比较接地气——《甲方乙方》、《不见不散》、《没完没了》主题歌歌词都是我写的。我经历过的张艺谋、张继钢、陈维亚也都是这样,做大事找顺手的人。 南方周末:冯小刚是否拥有真正的总导演的权力? 张和平:开门办春晚,是央视一个很大的变化。前几年有草根歌手上春晚,但这次是央视之外的导演做春晚。原来请的是原材料,这次请的是大厨。冯小刚当然必须服从央视各级领导,但这种服从不是下级对上级的服从,毕竟冯小刚是央视请来的,应该说小刚享有相当主动的话语权。当然每次审查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,而是很多人,大家各抒己见,我觉得这也是民主集中制在春晚中的体现。 南方周末:据你所知,2015年还会不会开门办春晚? 张和平:我觉得既然门打开了,就不会再关上了。2014年的尽管也有吐槽,但这个团队始终在求新求变,总体是欢迎的。算是给央视、给春晚吹进了一股清风。南方周末:据说在审查过程中冯小刚曾经发火说,领导的意见我肯定听、肯定执行,但是你们要非要我说你们说得对,这个不行,你们不能否定我一个艺术家的基本判断。
张和平:这很正常,创作者和审查者对春晚的考察角度不同,责任也不同。重要的是最后大家在碰撞中达成了统一,有了好的结果。作为领导必然考虑到春晚播出之后的效果,春晚承载的东西太多了,除了欢乐,毕竟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舆论阵地。有些东西在别的节目中播出是一种结果,在春晚中则会被放大解读,被当成风向标,人们难免会揣摩这是什么意思,这是很自然的。
南方周末:既然接下春晚,导演心里肯定做好了妥协的思想准备,但春晚过后他说自己是业余玩一票,这辈子绝不可能干第二次。
张和平:搞春晚肯定是一个碰撞的过程。小刚自己也说,他对春晚的改变远不如春晚对他的改变。关键是这么多年咱们的创作人员养成了一个意识,自检意识。其实拍电影也一样,电影导演也要知道什么样的电影是可以通过的,什么样的无法通过。当然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艺术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理解,没有哪个艺术家抛弃个性追求普遍性。但有一个基本点,我们党培养起来的艺术工作者都有个责任感,这个责任感促使他一定要有自检意识。在春晚的创作过程中,冯小刚的自检意识充分表现出来了。 总书记也说“时间去哪儿了” 南方周末:你认为冯小刚的想法和才华充分施展出来了吗? 张和平:一开始想得总是更大一些,最后有的实现了,比如短片“春晚是什么”、零点歌曲《天耀中华》,包括歌曲《群发的我不回》。这是他的命题作文,因为每年他都接到很多群发短信,有的落款都错了,他是有感而发。他曾跟我说过,哪怕你就挂我一个名字,小刚,然后你全是照抄的,我都一定回你。 南方周末:有没有大破大立的想法,最后不得不放弃?为什么? 张和平:不好说那么具体。按说语言类节目是冯小刚擅长的,调侃、放松、大实话。但是这些节目也确实容易触动敏感问题,最后还是放弃了。怎么说呢?影视艺术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,而且是一次过,遗憾就遗憾了,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些遗憾。 南方周末:领导方面对春晚的评价是什么? 张和平:目前来看是满意的。2月11日有个总结会,我有十分钟的发言。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去俄罗斯参加索契冬奥会开幕式,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提到,2014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,叫《时间都去哪儿了》。总书记说,我个人的时间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。这说明总书记看了春晚,而且有印象也有感触。这难道不是来自领导的一个很大很大的肯定吗?说实话我在现场看《时间都去哪儿了》的时候掉眼泪了,大萌子的“30年父女合影”太感人了。 南方周末:和往年相比,春晚形式创新很明显,但似乎规定动作一个也都没少,必须面对全国人民,必须面对各个年龄段,必须有海外港澳台华人,必须……张和平:向经典致敬这个环节,也有人提出过,人艺能否把《茶馆》第一幕缩编版上春晚?我作为人艺院长当然很兴奋,话剧从来没有这么大的受众面,上春晚求之不得。班子开会研究,一开始大家也都很兴奋,但深入研究下来觉得不行,后来主动放弃了。
南方周末:是因为《茶馆》引发的话题张力太大吗?过去的荒谬社会,人物的悲惨命运,漫天飞舞的纸钱。 张和平:最重要的是,《茶馆》是个社会悲剧,而春晚需要的是喜庆。大的情感需求不一样。再有,看“春晚”的纷杂的家庭环境,与专注的剧场看戏的环境也完全不同。环境的不同对表演的情绪、节奏、表演的幅度要求也完全不同,《茶馆》上春晚,文和题是否对得上?后来我们发现,一旦搞不好,对经典就是个伤害,对春晚也是伤害,因此放弃了。这是对春晚艺术规律的尊重。 小彩旗差一个句号 南方周末:春晚后网民对开场短片“春晚是什么”普遍点赞,这个创意是怎么产生的? 张和平:刚一接手春晚冯小刚导演就提出了这个想法,这完全是他个人的创意。他提出这个想法,策划团队一致叫好。春晚策划的初始阶段是“海说”,也就是头脑风暴。“海说”的过程中有很多起初让大家兴奋的点子有些可能被淘汰了,但这个短片的创意一直使人兴奋。用短片的形式表现“春晚是什么”也是冯小刚的长项,比较电影化。这是整台春晚中冯小刚个人特色表现得最强烈的部分,也是这次春晚的创新之处,目前看来效果确实不错。 南方周末:片中的采访对象是如何确定的? 张和平:名人和非名人混搭,这样才具有普遍代表性。好多采访对象都是小刚亲自打电话请来的,动用了很多资源,搭了很多人情。名人的选择,以演艺明星为例,选择的大多数是葛优、陈道明这类观众缘很好,但事业不在春晚上的人。以往春晚只是小品演员、相声演员、歌手的盛会,这次把葛优、陈道明、姚明等这类明星请来给大家说句过年话,也算是填补了不足。非名人当然也必须有,说得好不好且不论,这是对广大观众的话语权的一种尊重。 南方周末:受访对象有没有取舍,比例是多少? 张和平:个别也有调整。对于春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,这不是对与错的问题。取舍有篇幅的原因,也有代表性的原因,各种原因都有。 南方周末:审节目过程里,对这个短片有没有提过意见? 张和平:从一开始就很肯定,从形式到内容略有调整但没有大的变动。 南方周末:你和冯小刚对这次春晚有没有遗憾? 张和平:节目审查那段时间我住院了,现场看春晚的时候我就觉得小彩旗零点应该露面交待一下,该画个句号结果没画,这是个遗憾。网上吐槽也比较多,这个吐槽我赞同。 南方周末:你如何看待对春晚的各种吐槽? 张和平:春晚给大家提供个吐槽的平台,这是好事,不能要求所有人意见都是准确的,这不现实。特别是互联网时代,想杜绝吐槽更不可能。不论准确与否,吐槽都是一种参与,都是一种权利。 南方周末:刚才你提到春晚的艺术规律,春晚的艺术规律是什么? 张和平:我的意思是应该有关于春晚的艺术理论,春晚已经三十多年了,到了该从艺术理论、美学上加以研究、观察的时候了。有了艺术理论春晚才会科学发展,可持续发展。这可能和我的工作有关系,话剧有体系,春晚有没有?别人是否研究过我不太清楚,如果没有的话应该有,如果有了应该加强。 南方周末:你做过电影、电视剧、话剧等很多艺术品种,我感觉春晚和奥运会开闭幕式最为相似。 张和平:我做过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和残奥会的开闭幕式,这是4种仪式。从某种意义上讲春晚也是仪式,它有两个重要的时间点,一个是晚上8点的开端,一个是午夜零点的农历新春。倒计时和歌曲《天耀中华》是冯小刚刚接手春晚就提出来的。起初小刚给我打电话,他设想的场景是把高僧请到天坛为新年祈福。这个设想宗教感太强了,后来改为全国各族人民很庄严地歌唱这样一种形式去表达,春晚零点的仪式神圣感仍然有所体现。春晚的一些时段应该是一种仪式,这个定位非常准确。 南方周末:最后把“春晚是什么”这个问题抛给你。你说春晚是一种仪式,这个仪式究竟是什么? 张和平:春晚是中国人过大年时对自己一年来欢乐情绪的最终表达。开策划会时我也说过,春晚有很多规定动作,所有规定动作都指向一个词,欢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