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网 2014-05-19 10:14 浏览129次 关键词:跳舞,扰民
广场舞现场(资料图)
人们日报5月19日报道 广场舞作为一种群众娱乐、健身活动,近年来备受关注。一方面,广场舞遍及城乡大街小巷,参与面广;另一方面是噪音扰民等问题时有耳闻,甚至有成都居民每5分钟报警一次、北京市民鸣猎枪放藏獒驱赶跳舞者的极端事件。
广场舞如何不扰民?有些地方对场地、时长、时段、音量等进行限制;有的发放耳机推广“无声广场舞”。
琼海市登记在册的广场舞队232支
自律“三不跳”,各方矛盾少
5月8日晚,刚过7点半,海南省琼海市蔗园社区便热闹起来。不足800平方米的广场上,电视打开,音乐响起,30多名居民,齐跳佳木斯舞。
今年70岁的韩玉香,迷恋广场舞10年,作为舞蹈教练,她深知跳广场舞并不那么简单。拿场地来说,蔗园社区房子多,空地少,居民想跳舞,或到大广场,或到大路边,路途远、不安全。大家反复寻找,看中社区中心一块地,但地面坑洼,没法用。后来,政府补贴、公司赞助,硬化了地面,扯来电线,才有了今天的热闹。
热闹归热闹,会不会影响别人?韩玉香频频摆手:“不会,不会。”琼海的广场舞队,归市老年人体育工委管。时间上,有严格规定,从晚上7:30至9:20,每天2小时。此外,舞蹈队还有“三不跳”之约:遇学生高考,不跳;遇春节等重大节日,不跳;遇噪音太大,整改前,不跳。
韩玉香坦言,广场舞一开始声音过大,居民也有反映。广场对面一对老夫妻,患有心脏病,听不得劲爆音乐。为此,舞蹈队换了音响,把声音变小;曲子换掉,旋律不再激烈。后来,两位老人搬离社区,再没人反映过噪音问题。
那么,广场噪音对周边居民有无影响?记者穿过马路,走进广场对面的一家。一个小女孩正在写作业。
“孩子做功课,对面跳舞,影响吗?”
“没事,没事的。”女主人朱开梅说,“只要专心,怎么会影响?”
朱开梅说,她也喜欢跳广场舞,跳过一个月,脖子不疼,腰不疼,连失眠都治好了。
从蔗园社区出来,记者顺东风路,来到嘉积大桥下“南洋城”小区。门口广场上,上百人在黄良燕的带领下,跳得十分专注。
黄良燕说,舞蹈队有200人参与,不少是“候鸟”。以前,队员跳得入迷,过10点半,还有人不愿走。居民反映到物业,与舞蹈队交涉。现在,舞蹈队严格遵守规定,早上不跳,晚上9:30结束,只跳2小时,没再和居民发生矛盾。
琼海市老年人体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龚建成说,全市登记广场舞队232支,参加跳舞人员13500名,由老体委、居委会、乡镇共同管理,舞蹈队建立自律机制。所有舞蹈队的名称、队员姓名、联系方式,都有记录。遇到噪音纠纷,立刻可以找到队长,及时沟通。
近年来,琼海城市建设速度加快,房地产项目增加,但预留公共空间非常有限。南寨村附近一块空地,原本打算建体育场,后被开发商看中,已经在建新楼盘。5年前,政府承诺,将海桂学校对面180亩空地开发为广场,但一直到现在,仍未建成。“大广场难建设,至少应该出台规划,规定新小区必须建设一定面积的公共空间。”龚建成说。
成都市人民公园每天都有噪音扰民投诉
倡导“无声舞”,舞者没兴趣
5月4日是个星期天,成都市人民公园内游人如织,各类露天KTV、演艺队、带着扩音器走来走去的老年人,将公园变成了异常喧闹的舞台。当然,最引人注目的,就是那让人爱恨交加的广场舞。
记者发现,人民公园内的广场舞起码有5支以上的“队伍”,每支队伍的人数少则有二三十人,多则上百人,其中绝大多数是稍上年纪的大叔大婶。喧嚣的舞曲中,他们整齐划一的舞姿吸引了一些游客驻足观看,但也有很多游客厌恶地掩耳走过。
广场舞造成的噪音污染并不是新话题,一边是大叔大婶们的健身娱乐需求,另一边是周边居民不堪其扰而引发的抵触情绪。在成都,临街住户向楼下的广场舞队伍抛扔杂物的事屡屡发生。2012年,成都一名网友自制名为“最苕坝坝舞”的视频短片,吐槽自己被噪音折磨的感受。
“坝坝舞”是四川方言中对各类广场舞的统称,“苕”则是“土得掉渣”的意思。以“最苕”来形容广场舞,道出了不少人对这项活动的抵制心声。
成都市人民公园管理处负责人秦俊强告诉记者,公园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噪音扰民方面的投诉。为了缓和这方面的矛盾,公园管理处专门派人到广州取经,并在4月底试验开展“无声广场舞”,购买无线调频耳机分发给跳舞者,以耳机代替外放音响:在原有的音响设备上插上调频发射器,音频信号就会转换成无线调频信号,将收音机调至同一频段,戴上耳机便可同步收听。
然而,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,跳舞者对此毫无兴趣。记者在人民公园发现,已经没有人戴着耳机跳舞了。
“没有一点声响,就一群人在那里静悄悄地比划,别人看了还以为是神经病呢。”有多年“舞龄”的孙丽英几乎每天早晨9点都会准时到人民公园跳舞,在无声舞的试验中,她曾是最积极的参与者之一。但孙丽英试着戴上耳机跳了两次舞,总觉得怪怪的,没有了以前那种热闹欢乐的感觉。
不过,此举却受到附近居民和网友的“力挺”。“公园是公共场所,是供市民休闲放松的去处。戴上耳机跳舞可以不扰民,同时也不会给跳舞者带来太多不便。”常到公园散步的市民周莉对“无声广场舞”极力赞成,她建议大力推广。
人民公园办公室主任黄刚告诉记者,广场舞并不是公园内唯一的噪音来源,跳舞者多是冲着公园的热闹气氛来这里跳舞的。“如果在小区内推广,应该更合适一些”,因为那里的环境对消除噪音的要求更为“刚性”,跳舞者面对居民的指责,更容易“妥协”并戴上耳机。
兰州市广场舞投诉由城管综合执法局处理
城管善劝导 相互能谅解
5月9日,在甘肃省人民医院住院部门口的一片空地上,“银色年华”舞蹈队正在跳健身操。当天负责放音响的是医院的一名退休职工梁秋菊。她小心地调试着音量,确保在住院部一楼大厅和二楼面朝广场的病房听不到音乐声。梁秋菊说,他们现在特别注意音量,因为去年他们曾被投诉过。
舞蹈队的创始人、医院退休干部任守义告诉记者,由于家属区地方比较小,他就向院里申请了这块地方。活动前,他就做了调查,看多大的音量能做到不影响病人。但去年还是有病人提出异议。
被投诉之后,舞蹈队定了三条纪律,每天晚上都责任到人:声音要严格控制,不能吵到病人和工作人员;活动时间不能超过9点;不能妨碍病人通过。
慢慢地,周边关系和谐了。周围的居民,甚至好多病人和陪床家属都加入舞蹈队,跟着锻炼。“城里老年人活动场所很少。我们也就只能跳跳舞。只要我们自我管理好,就不会扰民。”任守义说。
据了解,有关广场舞的投诉最终都会转给兰州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,由执法队员出面劝导解决。
王伟是兰州黄河风情线管理办公室执法二中队的队长,兰州市老年人活动比较集中的老年公园就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。公园虽然面积不大,但环境优美,从早到晚都有人在里面活动。除了跳舞,还经常有人唱秦腔、打陀螺。这些活动都会发出声音,声音大了附近的居民和办公人员就会投诉。
上个月,有市民反映附近公园早晨跳舞的音乐声音太大。为了解决这个事情,王伟他们一大早就去了广场,找到了被投诉的晨练团,要求他们调低音量。王伟坦言:“我们没有对他们进行处罚,因为搬用法规条文进行处罚的话,引起的矛盾和负面影响会更大。我们只能平时通过巡查及时发现,及时劝导。”
“城市的公共空间本来就承担着市民休闲娱乐的功能,但休闲娱乐不能打扰到他人。在今后的规划中,将这样的活动场所放在离居民区比较远的地方或许是一个解决方案。”谈及广场舞的问题,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怀录说,“在区域规划不到位的情况下,加强劝导管理、呼吁各方相互理解是比较好的选择。”